10. 反泡泡

教案下載
※實作現象

將吸管插入1%的泡泡水中,如圖1,用手指蓋住吸管另一端,將吸管舉到距離泡泡水面高度約0.5cm,如圖2,放掉蓋住吸管的手指,吸管中的泡泡水就會落入泡泡水中,形成晶瑩剔透的反泡泡喔,如圖3。反泡泡特徵為:泡泡的表面包裹一層的空氣膜,在泡泡水中會緩緩的上升到水面上。

 

觀賞實驗影片(37.9M)

原理:

平常我們將泡泡吹到空氣中,泡泡水形成的泡泡膜將空氣包起來(如圖4)。而反泡泡則是在水中的泡泡,空氣包圍著水而形成泡泡(如圖5)。

 

1.形成反泡泡的過程參見圖6,說明如下:

2.吸管滴下的泡泡水,因為重力的作用垂直往水面掉落。

3.泡泡水與水面接觸時,接觸面會有一層空氣層。

4.水滴繼續往下掉落,水滴沉入水中時會再吸入空氣,使空氣層持續存在。

5.水滴沉入到某個程度時,水滴因表面張力形成球狀,而形成反泡泡。

 

探究問題

本實作可進行的探究問題,建議如下:

(一)、探究問題1:吸管半徑不同,形成反泡泡的成功率有何差異?

假說:吸管半徑越大,反泡泡的成功率越高。

理由:泡泡水體積越大,越容易衝入泡泡水中,反泡泡的成功率就越高。

(二)、探究問題2:距離水面高度不同,形成反泡泡的成功率有何差異?

假說:距離水面高度越低,反泡泡的成功率越低。

理由:距離水面高度越低,泡泡水衝入水中的速度越慢,越不容易形成反泡泡。

(三)、探究問題3:吸管插入水中深淺不同,形成反泡泡的成功率有何差異?

假說:吸管插入水中越深,反泡泡的成功率越高。

理由:泡泡水體積越大,越容易衝入泡泡水中,反泡泡的成功率就越高。

實驗設計

器材:洗碗精、量筒、盛泡泡水容器、吸管(不同直徑)

操作步驟

1.調製泡泡水,泡泡水的濃度,適當的比例是:「水:洗碗精=100:1(體積比)」。

2.將配好的泡泡水,裝在透明杯子中(塑膠杯或玻璃杯皆可),建議裝九分滿(或至少十公分高),以避免形成的反泡泡撞到杯底而破掉。

3.用手指壓住吸管上方的口,利用大氣壓力把泡泡水留在吸管中,須注意壓緊以避免漏水(漏氣)。

4.將吸管提到距離水面特定的高度,再放開手指,讓泡泡水流下來。

5.放開手指讓吸管內的泡泡水一次落下,手要完全放開,避免讓泡泡水緩慢落下。

6.觀察反泡泡是否成形,不能形成在泡泡水上,要形成在泡泡水裡(如圖3)。

注意事項:

1.將水與洗碗精攪勻後,務必清除水面上的泡泡沫,以免影響後續實驗。

2.可在吸管上畫深度的刻線,以便確認吸管插入的深度。並在燒杯內插一根尺,以測量吸管和水面的高度距離。

3.實驗過程吸管的內部容易殘留泡泡膜,可吹一吹或甩一甩,將泡泡膜清除。

4.選擇硬一點的吸管材質,以避免吸管曲折。

5.實驗紀錄時,所謂的成功是指:吸管的泡泡水衝入水中形成反泡泡,緩慢浮到水面的過程,反泡泡保持完整的球形沒有破掉。

實驗結果:

(一)、探究問題1:吸管半徑不同,形成反泡泡的成功率有何差異?

操縱變因:吸管直徑(0.3、0.7、0.9cm)

應變變因:反泡泡成功率(%)

控制變因:離水面高度(1cm)、插入水深(2cm)、泡泡濃度(1:100)

 

本實驗的吸管直徑,最大只取到0.9cm,是因為如果吸管直徑超過0.9cm,用手壓住吸管一端,提起離開水面時,泡泡水馬上就自行流出來,無法掌控距離水面的高度。換言之,距離水面的高度無法適當控制。

由實驗結果得知,吸管直徑0.3、0.7、0.9cm形成反泡泡的成功率,分別為10%、50%、70%,顯示吸管直徑愈大,反泡泡的成功率就越高的現象。因此研究假說「吸管半徑越大,反泡泡的成功率越高」的說法成立。此外,實驗過程觀察到使用直徑0.3cm的吸管,泡泡水滴到水面後,經常不會衝入水中,而是集結在水表面上,無法進入水面下形成反泡泡。

(二)、探究問題2:距離水面高度不同,形成反泡泡的成功率有何差異?

操縱變因:離水面高度(0.5、1.0、1.5、2.0、2.5cm)

應變變因:反泡泡成功率(%)

控制變因:插入水深(1cm)、泡泡濃度(1:100)、吸管直徑(0.5cm)

 

由實驗結果顯示,吸管距離水面高度越高,形成反泡泡的成功率並沒有規律性增加。離水面高度為1.0、1.5cm時,形成反泡泡的成功率為最高50%。而離水面高度最低的0.5cm,以及最高的2.5cm,形成反泡泡的成功率都是最低的10%。顯示吸管離水面高度太高或太低,都不利於形成反泡泡。因此研究假說「距離水面高度越低,反泡泡的成功率越低」的說法無法成立。

(三)、探究問題3:吸管插入水中深淺不同,形成反泡泡的成功率有何差異?

操縱變因:插入水深(0.5、1.0、1.5、2.0、2.5、3.0cm

應變變因:反泡泡成功率(%)

控制變因:泡泡濃度(1:100)、吸管直徑(0.5cm)、離水面高度(1cm)

 

由實驗結果顯示,吸管插入水中的深度越大,形成反泡泡的成功率並沒有隨之增加。吸管插入水中的深度為2.0cm時,形成反泡泡的成功率達到90%。而插入水中深度最小的0.5,以及最大的3.0cm,形成反泡泡的成功率都是最低的10%。顯示吸管插入水中的深度太多或太少,都不利於形成反泡泡。因此研究假說「吸管插入水中越深,反泡泡的成功率越高」的說法不能成立。

總結以上實驗,想要形成反泡泡,成功率最佳的條件為:取直徑0.5cm的吸管,插入泡泡水中1.5cm,以手指壓住吸管上端後,提起來距離水面高度1.0cm滴入泡泡水。

參考資料

1.許良榮(2011)。反泡泡。玩出創意2:48個酷炫科學魔術(21-22頁)。台北:五南圖書公司。

2.李夢筑、黃晴(2006)。泡泡造反了-反泡泡之形成、存活與破滅之物理特性探討。中華民國第四十六屆中小學科學展覽(高中組物理科)。

3. Dorbolo, S., Terwagne, D., Delhalle, R., Dujardin, J., & Huet, N., Vandewalle, N., & Denkov, N. (2010). Antibubble lifetime: Influence of the bulk viscosity and of the surface modulus of the mixture.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, 365,43-45.

4 .Julia Thomas Associations. Antibubbles. http://www.antibubble.org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