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. 波動現形記

教案下載
※實作現象

在木板上釘二根鐵釘,鐵釘綁一條黑色的鬆緊帶,將黑底白色條紋的紙卡,放在鬆緊帶下方,如圖1。實驗時,撥動鬆緊帶,讓鬆緊帶振動,同時來回移動紙卡。從紙卡上方觀察,結果可以看到如同水波的波紋喔!如圖2

 

觀賞實驗影片(19.4M)

原理:

在紙卡上方看到的波紋,並不是鬆緊帶振動時的真實波動,而是因為「視覺暫留」!亦即看到的波形是視覺暫留的結果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示的「圓筒示波器(oscylinder scope)」就是利用本原理所製作的展示品。

原理如圖3,鬆緊帶的振動是上下的振動,當下方的紙卡移動時,由於紙卡為黑色底,而黑色鬆緊帶在紙卡上方,因此我們只能看到白色線條部分的鬆緊帶(如圖4的紅色點)。隨著紙卡向右移動(鬆緊帶向下運動),我們所看到的點由於視覺暫留而形成如圖4的A、B、C、D的上下運動。由於鬆緊帶的來回振動相當快,因此在視覺上會形成連續的波動圖形。

由上述原理可知我們看到的波形是因為視覺暫留而形成,因此波數(或波長)的多寡,與紙卡上白色線條的數目、鬆緊帶的振動快慢(鬆緊程度)、紙卡移動快慢等等因素都有關係!

 

探究問題

本實作主要在探究不同變因對於觀察到的「波長」的影響,探究問題建議如下:

(一)、探究問題1:鬆緊帶的鬆緊程度不同,觀察到的波長有何差別?

假說:鬆緊帶越緊,觀察到的波長會越短。

理由:鬆緊帶越緊,振動頻率就越快,會使得波長縮短。

(二)、探究問題2:條紋紙卡的移動速度不同,觀察到的波長有何差別?

假說:紙卡的移動速度越快,觀察到的波長會越短。

理由:紙卡的移動速度越快,波數就越密,因此波長會縮短。

(三)、探究問題3:紙卡條紋的間距不同,觀察到的波長有何差別?

假說:紙卡條紋的間距越小,觀察到的波長就越短。

理由:紙卡條紋的間距越小,波與波的距離就縮短,因此波長變短。

實驗設計

器材黑色鬆緊帶、木板、鐵釘、紙卡、皮尺

操作步驟

1.參見圖5,長木板的兩端釘二根鐵釘(相距約30公分),再綁上黑色的鬆緊帶(文具店或手工藝材料行有售),鬆緊帶稍微拉緊即可,不要綁太緊。

2.皮尺與鬆緊帶平行放置,相距不要太遠(約3公分),而且皮尺要墊高約1公分,以便紙卡可以在下方移動(參見圖6),最後用膠帶固定皮尺的兩端。(註:皮尺可用直尺代替)

 

3.製作黑底白線條的紙卡,有二個方法:(1)剪一片黑色的西卡紙或海報紙,再用白色油漆筆,每間隔1公分畫上一白色線條。(2)下載圖形,掃瞄圖7的QRCode,存檔後列印。

4.鬆緊帶的高度不要太高,距離木板約1公分高即可。

5.實驗方法:將條紋紙卡放在鬆緊帶下方,然後撥動鬆緊帶,同時來回移動紙卡。在紙卡上方用相機(或手機)以拍攝「照片(連拍)」方式記錄鬆緊帶振動的波形。

6.資料分析:由拍攝的照片,選取較清晰的影像,計算波長。如圖8,以相鄰的二個波畫二條平行線到皮尺的位置,記錄波長。圖8的波長記錄為0.65公分。

 

實驗結果:

以下三個探究問題,實驗時的相同條件(相同控制變因)如下:鬆緊帶直徑1毫米、鐵釘間距30公分、鬆緊帶距離木板高度1公分、同一台相機(或手機)。

(一)、探究問題1:鬆緊帶的鬆緊程度不同,觀察到的波長有何差別?

操縱變因:鬆緊帶的鬆緊程度

應變變因:觀察到的波長

控制變因:條紋紙卡的移動速度、相同紙卡

 

由實驗結果發現,鬆緊帶較緊的波長為0.56公分,小於鬆緊帶較鬆的0.65公分,可知鬆緊帶越緊,波長會越小。因此研究假說「鬆緊帶越緊,觀察到的波長會越短」的說法成立。

(二)、探究問題2:條紋紙卡的移動速度不同,觀察到的波長有何差別?

操縱變因:條紋紙卡的移動速度

應變變因:觀察到的波長

控制變因:相同紙卡、鬆緊帶的鬆緊程度一樣

 

由實驗結果發現,紙卡的移動速度較快的波長為1.10公分,紙卡移動較慢的波長為0.65公分,可知紙卡的移動速度越快,波長越長。因此研究假說「紙卡的移動速度越快,觀察到的波長會越短」不能成立。

對照圖4的原理,當紙卡移動速度較快,則A到D的間距就會變長(單位時間移動的距離大),因此觀察到的波長就變長。反之,紙卡移動速度慢,A到D的間距就縮短,觀察到的波長也就變短。

(三)、探究問題3:紙卡條紋的間距不同,觀察到的波長有何差別?

操縱變因:紙卡條紋的間距

應變變因:觀察到的波長

控制變因:條紋紙卡的移動速度、鬆緊帶的鬆緊程度一樣

 

本實驗將二張間距不同的紙卡疊在一起操作,如圖9,以方便觀察與分析。由圖10的實驗結果可發現,紙卡條紋的間距小的波長為0.55公分,而間距大的紙卡的波長為1.10公分,可知紙卡的間距越小,波長就越短。因此研究假說「紙卡條紋的間距越小,觀察到的波長就越短」可以成立。

參考資料

1.許良榮(2013)。波動現形記。玩出創意3:77個奇趣科學玩具(112-115頁)。台北:五南圖書公司。

2.王旻晨、陳姿吟、王裕鼎、童勇誠、陳慧晏、卓新偉(2008)。哇!我「看見」聲音。中華民國第48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(國小組自然科)。

3.胡芳瑜、郭宇芸(2015)。波形密碼--黑繩示波器的波形探討。中華民國第 55 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(國中組物理科)

3. Exploratorium: http://exs.exploratorium.edu/exhibits/oscylinderscope/

4. TexNET: Exhibits. Sound: Oscylinder Scope. http://www.exploratorium.edu/texnet/exhibits/sound/oscylinder/index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