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. 空中灌籃

教案下載
※實作現象

將木條一端以膠帶固定,使木條無法移動,但可轉動(以固定處為轉動軸心)。把黏土球放置於固定在木條最末端的瓶蓋上,間隔一段距離處固定一個養樂多瓶底部,並將木條提起,如圖1。然後放開木條,讓木條自由掉落桌面,就可以看到黏土球掉到養樂多瓶中,成功灌籃囉!如圖2。

 

觀賞實驗影片(29.9M)

原理:

1.忽略空氣阻力與摩擦力等因素,自由落體(小球)往下掉的加速度為1g(重力加速度;9.8m/sec2)。而一均勻的細木條,進行「轉動」的運動時,木條上距離轉軸不同位置的所有質點運動,雖然角速度都一樣,但是往下掉落的加速度並不一樣,甚至可能大於1g!

2.如圖3所示,將細木條左端提起距水平桌面θ角度後再放下(木條右端為旋轉中心),理論上木條最左端落下的加速度a =(3/2)·g·cos2θ。換言之,當θ<35°時a > g,意為木條最尾端落下的加速度,大於自由落體(小球)的加速度。

3.因此在本實驗中,只要養樂多瓶不要距離尾端的小球太遠,並配合適當的角度,就能成功地讓小球進入瓶中。其過程如圖4,小球(藍色)自由落下的加速度為g,而黏在木條上的養樂多瓶掉落的加速度略大於g,因此養樂多瓶會先到達地面,讓較慢落下的小球進入養樂多瓶中。

 

探究問題

本實作可進行的探究問題,建議如下:

(一)、探究問題1:木條的長度是否影響成功灌籃?

假說:木條的長度越長,越容易灌籃成功。

理由:木條越長,黏土球掉落後移動的距離越長,越容易灌籃成功。

(二)、探究問題2:黏土球的重量是否影響成功灌籃?

假說:黏土球的重量越輕,越容易灌籃成功。

理由:黏土球越輕,掉落過程越容易移動,越容易灌籃成功。

(三)、探究問題3:黏土球和籃框的距離是否影響成功灌籃?

假說:黏土球與籃框的距離越近,越容易灌籃成功。

理由:黏土球與籃框的距離越近,黏土球要移動的距離就越近,越容易灌籃成功。

實驗設計

器材:PP板、木條、竹筷、吸管、大力膠帶、切割墊、砂紙、橡皮筋、魔鬼氈、瓶蓋(寶特瓶)、養樂多瓶、油黏土、滑石粉、量角器、剪刀、尺

操作步驟

1.取長約一公尺的木條,製作如圖5的實驗裝置。圖5的左端(A端)在木條提起時可以轉動,角度則以量角器黏貼西卡紙延伸放大。A端底部黑色的轉動軸製作方法如圖6,先用大力膠帶將一小段竹筷黏貼固定在木條尾端,然後在竹筷的二端套入吸管(吸管要略大於竹筷,以便可以轉動),最後將吸管二端以膠帶固定即可。

2.圖5的右端(B)製作方法:木條先黏上一段魔鬼氈,而養樂多瓶以及瓶蓋的底部也黏上魔鬼氈,如此就可以依實驗需要,隨時調整養樂多瓶以及瓶蓋的位置了。

 

3.實驗方法:將黏土球放入瓶蓋,將木條提起特定角度,以一支短木棒支撐固定(使角度固定),如圖7。實驗時,快速的將短木棒抽走,讓木條自由落下,觀察與紀錄木條落下後,黏土球是否成功的從瓶蓋的位置跑進養樂多瓶中?

4.為避免木條掉落撞擊桌面後彈跳(黏土球也會彈跳出來),可於木條下方放置切割墊,減少落地反彈。另一方面,黏土球及瓶蓋可以沾上一些滑石粉(或痱子粉),以避免黏土球黏在瓶蓋中。

實驗結果:

(一)、探究問題1:木條的長度是否影響成功灌籃?

操縱變因:木條長度/角度(如表1)

應變變因:是否成功灌籃

控制變因:黏土球的重量(2.50克重)、黏土球與籃框的距離5公分

 

實驗發現,當提起木條角度為19°時,110公分長的木條可成功灌籃,而140公分長的木條則無法灌籃成功。當木條提起角度為15°時,140公分長的木條可以成功灌籃,反之110公分長的木條則無法進入灌籃成功。由結果可知要成功灌籃,不同長度的木條,必須有不同的角度,而且木條越長,提起的角度必須越小。因此研究假說「木條的長度越長,越容易灌籃成功」的說法不能成立。

(二)、探究問題2:黏土球的重量是否影響成功灌籃?

操縱變因:黏土球的重量(16.3克重、2.5克重)

應變變因:是否成功灌籃

控制變因:木條的長度110公分、黏土球與籃框距離5公分、木條提起角度19°

 

結果發現,黏土球的重量不會影響灌籃成功與否,大球與小球都可以成功灌籃!因此應拒絕研究假說「黏土球的越輕,越容易灌籃成功」的說法。

(三)、探究問題3:黏土球和籃框的距離是否影響成功灌籃?

操縱變因:黏土球與籃框的距離(如表3)

應變變因:是否成功灌籃

控制變因:木條長度110公分、黏土球重量(2.50克重)、黏土球位置在木條最末端

 

由實驗結果發現,當球與籃框距離5公分時,抬起木條角度為19°可灌籃成功,在25°時則無法成功。球與籃框距離10公分時,抬起木條角度為19°時無法灌籃成功,在25°則可以灌籃成功。由結果可以推知,如果球與籃框的距離越大,則需要將木條提起更大的角度才能成功灌籃。所以研究假說「黏土球與籃框的距離越近,越容易灌籃成功」的說法不成立。

參考資料

1.許良榮(2016)。空中灌籃。玩出創意4:55個玩玩悅科學實驗(14-19頁)。台北:五南圖書公司。

2.Varieschi, G., & Kamiya, K. (2002). Toy models for the falling chimney.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, 71(10), 1025-1031.

3.University of Ljubljana. Faster than gravity. http://mafija.fmf.uni-lj.si/seminar/files/2007_2008/Faster_than_gravity.pdf

4.YouTube影片. Faster than gravity.  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dLgL3OH1N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