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NTCU 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 |
科學遊戲實驗室 回首頁 |
※操作步驟與現象 | ||||||||||
準備器材:金屬湯匙、塑膠湯匙、口香糖、迴紋針
|
||||||||||
※原理 | ||||||||||
反轉魔石是考古學家於19 世紀,在研究古凱爾特(Celt)與古埃及遺跡時所發現。科學家們被這奇異的物品深深迷住,從 80年代後,陸續發表了超過28篇的研究報告,其中包括數學解答、電腦模擬以及物理原理等等,但是其複雜的物理過程並不容易解釋清楚。 反轉魔石在旋轉時,基本上的過程是:旋轉(順時針)→上下振動→停止旋轉→旋轉(逆時針)。從能量的角度而言;旋轉的動能先轉換為振動的動能,振動的動能再轉換為反轉的旋轉動能。而所以會由旋轉變成振動,主要是由於反轉魔石的結構並非完全對稱,尤其在「滾動軸(Rolling axe)」以及「俯仰軸(Pitching axe)」為座標(如下圖左),其座標原點(中心點)不是重心的位置,亦即質量的分佈不是完全均勻,如果質量分佈均勻,才可能穩定的旋轉。 因此一開始旋轉後,反轉魔石處於不穩定狀態,滾動運動與俯仰運動的不穩定性開始連結,造成俯仰軸的上下振動的現象,於是轉動能量被轉換為振動能量,旋轉因而會慢下來(當然也包括摩擦力的影響)。沿俯仰軸的上下振動發生時,地面的摩擦力成為反轉的主要因素。如下圖右,摩擦力F可以分解為平行與垂直兩種分力,平行橢圓長軸(F2)的分力減緩了振動的幅度,而垂直長軸的分力(F1)是讓反轉魔石形成逆轉現象的原因。 |
||||||||||
※參考資料 | ||||||||||
1. http://www.autolev.com/WebSite/SampleProblemRattleback/Rattleback.html 3. http://physics.brown.edu/physics/demopages/Demo/solids/demos/torque.html 4. 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Rattleback 5. 陳義勳(2002)。反轉魔棒的物理原理。中華民國物理教育2002年年會。 |
||||||||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