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NTCU

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

科學遊戲實驗室   回首頁   

反泡泡

如何做出晶瑩剔透的反泡泡?

器材:杯子、量筒、洗碗精、吸管
操作步驟與現象

平常我們將泡泡吹到空氣中,泡泡水形成的泡泡膜將空氣包起來,如圖一。而反泡泡(anti-bubble)則是在水中的泡泡,如圖二,空氣包圍著水而形成泡泡。

 

要做出反泡泡,需要一些技巧與實驗條件,以下說明製作的方法。

首先是泡泡水的濃度,適當的比例是:「水:洗碗精=100:1(體積比)」。請留意調配時,泡泡水的水面常會有一些小泡沫,要用刮勺或湯匙將小泡沫撈掉清除,使水面保持清澈。

將配好的泡泡水,裝在透明杯子中(塑膠杯或玻璃杯皆可),建議裝九分滿(或至少十公分高),以避免形成的反泡泡撞到杯底而破掉。

反泡泡的實驗操作,如圖三,將吸管插入泡泡水中,按住吸管上方開口,再提起來將泡泡水滴入水中,就會形成反泡泡。但是能否形成反泡泡,和吸管大小、插入水中的深度、提起的高度、手指放開的快慢等等都有關係,不是隨意就可做出反泡泡。因此實驗時要區分是要達成「高成功率」?或是要形成「大顆反泡泡」?

 

一、高成功率

高成功率是指形成反泡泡的成功率高,而且操作時技巧不需要多次練習。

版主經過多次實驗,發現吸管越細,反泡泡的成功率越高。吸管插入泡泡水的深度如圖四所示。外徑為0.6公分的吸管要插入約2.3公分;而外徑0.35公分的吸管(養樂多吸管)要插入約4.5公分深。插入吸管後,以手指按住吸管上方開口,再提起吸管,在距離水面高約0.5公分,放開按住的手指,讓泡泡水滴下去,就可以形成反泡泡了!

請留意:如果使用外徑比0.35公分更大的吸管,按住吸管的手指放開時,不能快速的放開,手指必須緩慢的翹起來!(如圖五)。而使用外徑0.35公分的吸管(五金行能買到的最細吸管),手指可以直接放開,不需要練習如何慢慢放開手指。因此指導年齡越小的學生,或是要節省嘗試錯誤的時間,以外徑0.35公分的吸管為最佳!

 

二、大顆反泡泡

要製作出大顆的反泡泡,需要用更大的吸管,但是需要多次的練習。操作的注意事項如下:

1.按住吸管的手指放開時,要如同圖五,不能快速的放開,必須緩慢。

2.吸管提起來後,距離水面的高度調整原則:(1)如果泡泡水滴到水面後,沒有沉下去,而是浮在水面,如圖六,代表高度不夠高,或是手放開的速度太慢。(2)如果泡泡水直接沖入水中,沒有形成反泡泡,代表高度太高,或是手放開的速度太快。

3.吸管在實驗過程儘量保持直立,不要歪斜。雖然吸管傾斜也可能滴出反泡泡,但不適合口徑大的吸管,泡泡水容易自行流出來,不容易操控。例如外徑超過1公分的大吸管,吸管內的水就會不受控制的自行流下來。

5.挑戰「巨無霸反泡泡」,可以使用大的塑膠管(或壓克力管),頭部用紗網(或紗布)套起來,並用橡皮筋綁緊。例如圖七,使用的是外徑3公分的管子;操作時,以手掌壓住管子,提起來後,再慢慢放開,形成的反泡泡就會很大顆。如圖八的巨無霸反泡泡,直徑達到約4.5公分(背景格子的寬度為1公分)。

觀看實驗影片(80.0M)

※原理

反泡泡形成的原理如下:

1.吸管滴下的泡泡水,因為重力的作用垂直往水面掉落。

2.泡泡水與水面接觸時,接觸面會有一層空氣層(air layer),如圖九左。

3.水滴繼續往下掉落,如圖九中,水滴沉入水中時會再吸入空氣,使空氣層持續存在。

4.水滴沉入到某個程度時,水滴因表面張力形成球狀,而形成反泡泡,如圖九右。

 

※叮嚀的話

1.調配泡泡水時,建議購買內含成分較少的洗碗精。一般家庭用的洗碗精包含的成分比較多(例如香料),效果沒有比較好,也比較貴。

2.在教學上,建議使用「成功率高」的方法,也就是使用外徑0.35公分的養樂多吸管。學生熟悉操作要領之後,再用大吸管挑戰「大顆的反泡泡」,雖然比較困難,但是如果成功,會很有成就感喔!

3.本實驗非常適合設計為「探究教學」,探究問題包括:(1)不同泡泡水濃度;(2)不同吸管大小;(3)插入水中的深度不同;(4)提起吸管的高度不同;(5)吸管的角度不同…等等,形成反泡泡的差異為何?

※參考資料

1.李夢筑、黃晴(2006)。泡泡造反了--反泡泡之形成、存活與破滅之物理特性探討。中華民國第四十六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,高中組物理科。

2.Dorboloa, S., Terwagnea, D., Delhallea, R., Dujardina, J., Huet, N., Vandewallea, N., & Denkov, N. (2010). Antibubble lifetime: Influence of the bulk viscosity and of the surface modulus of the mixture. Colloids and Surfaces A: 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, 365, 43-45.

3.Gray, J. (2012). Antibubbles: An easy effective way to make a more stable antibubble. https://www.antibubble.org/Antibubbles2012.pdf 

4.Nadovich, C. T. Antibubbles. http://www.antibubble.org/

5.Sob’yanin, D. K. (2015). Theory of the antibubble collapse. Physical Review Letters, 114, 104501.

6.Terry's Antibubble Site. https://deanostoybox.com/hot-streamer/antibubbles/

7.YouTube影片:

(1) Anti-bubbles.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cosjx9fGuPY

(2)What are antibubbles?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w5UMyck8D64